苍南有着大山和海洋,苍南也代表了诗歌和远方。

7月3日~6日,陈世旭、李春雷、鲍尔吉·原野、沈苇、乔叶、任林举、陆春祥、罗伟章、陆梅、苏沧桑,1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名家齐聚苍南,共赴一场山海之约。

一路上,他们体验了代表农耕文明的碗窑古村,走过了工业文明的宝贵遗产“世界矾都”,回顾了金乡卫城和蒲壮所城里的那段抗倭历史……他们带着笔而来,见证了苍南的美与真。

小小粗碗装下了苍南人的小康生活

李春雷(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、鲁迅文学奖得主):苍南碗窑村让我印象深刻,这里虽是明清以后的、历史并不算很长,但发展、发酵得比较快,小小古村落制造的粗瓷、粗碗,已经养育了这方水土上的这方人。粗碗中装的,最早可能是一碗水,后来是一碗粮、一碗茶,再是一碗酒,这种变化反映出我们的生活正在滋润起来、丰富起来,一直到今天,一直到新时代,我似乎能听到这片土地发育、成长、发展的脚步声。

文化差异性造就了苍南活力

沈苇(中国作协诗歌创委会委员、鲁迅文学奖得主):苍南,大洋之滨、苍天之南。这里有山有海有平原,我觉得这片土地上有一种文化的差异性,正是这种差异性造就了这片土地的活力。比如矾山的312平硐,已经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,他既有历史感,又有一种现代的东西,我们深入到那个隧洞里面去,往幽暗里边走,感觉在往时光深处里面走一样,这种体验是非常有魅力的,也是非常美好的。

苍南转型做到了富而思文

乔叶(河南省作协副主席、鲁迅文学奖得主):温州地区普遍经济比较发达。但我觉得特别可喜的一点是你们在转型上富而思雅、富而思文,在文化上做了很多的功课。比如福德湾,为了让原居民回来住,政府付出了很多努力。历史给了我们很多遗产,但是要怎么挖掘,怎么样照耀,让它发光,跟我们当代的生活发生关系,我觉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课题,我觉得你们做得特别好。

是“苍南精神”支撑着新苍南建设

陆春祥(浙江省作协副主席、鲁迅文学奖得主):苍南延续了南宋陈傅良、叶适事功学派的文脉,又是中国改革开放温州精神的重要实践窗口。早上看了徽章厂,我觉得这在过去技术含量并不高,但现在做成了行业内的大腕。由此可见,它的理念是在不断革新的。这家小企业,其实就是苍南企业的一个形象窗口、一个精神显现。我感觉到在新的改革开放的征程中,有一种别样的精神在支撑着苍南人民,让他们为新苍南的建设做着自己的努力。

在这里,山、水、人达成和谐

罗伟章(四川省作协副主席、《四川文学》执行主编):苍南一方面很大气,有山有水,有着自然赋予的东西,另一方面又很精致,不是江南的那种普通的精致,它的精致里含着人的某种意志,这种意志是克服,是超越,我觉得跟苍南的精神是一致的。碗窑村蛮有意思,它本身带着一种迁徙的文化,迁徙本身它是被迫的,一个族群遇到灾难,背井离乡到另外一个地方,但是过来之后依然做的这么好,山、水、人达成和谐,现在又顺势而为、与时俱进、顺应时代,开发旅游,我看了挺感动。

苍南让我看到了文化创新

陆梅(上海市作协理事、《文学报》主编):霞关给人的感觉很好,渔业发展到今天,已经成为自己的一方语言。还有文创,那间半山腰的书店,展现了自己的创业形态,我想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创新,或者说创业,其实这就是一种引领,引领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,我想这应该就是苍南或者是温州的一种调性。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我在这里看到了上层建筑的一种创新。

田园、海洋、接地气,苍南味道让人难忘

苏沧桑(浙江省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、浙江省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):苍南虽然不大,但是风景优美,也很有当地特色,这里有着浓厚的农耕文化,同时完美结合了海洋文化。苍南人的性格豪爽、能干、智慧,有着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。在碗窑,我亲手参与制作微陶,所以对碗窑的制瓷文化有着切身的体会。我曾经接触过龙泉青瓷以及南宋官窑等窑瓷器皿,相较而言,苍南的碗窑有一种特别古朴的味道,它不仅仅蕴含着一股田园气息,还有一种特殊的海洋味道。在听说当地老百姓烧制出碗窑是用来做餐具,而不是拿来观赏时,我觉得碗窑很有实用性且特别接地气,这也特别契合苍南的气质。

(图:部分文学大咖体验卫城文化客厅内头饰)